合作交流

“全球变化人口与经济系统风险形成机制及评估研究”项目赴美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2019年4月3-8日期间,美国地理学者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Geographers, AAG)2019年会在美国华盛顿举办。由我校地理科学学部牵头实施的全球变化重点专项“全球变化人口与经济系统风险形成机制及评估研究”项目赴会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此次学术交流活动主要包括两部分:1)赴马里兰大学-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共建的“联合全球变化研究中心“(Joint Global Change Research Institute,JGCRI)开展学术交流活动。2)在AAG2019年会上举办项目的专题分会场,向地理学同行宣传项目的最新进展。

4月4日,项目代表团一行来到马里兰大学地球系统交叉学科研究中心(ESSIC,Earth System Science Interdisciplinary Center)。中心主任Fernando Miralles-Wilhelm教授,JGCRI主任Ghassem Asrar教授热情地接待了代表团的到来。Miralles-Wilhelm教授首先介绍了ESSIC的基本情况与主要研究任务。Ghassem Asrar教授相应介绍了JGCRI的基本情况与研究关注点。随后,双方分别进行了学术报告。项目办协调人叶涛教授首先介绍了项目的总体进展。随后,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孔祥慧博士、北京师范大学高原博士、杨赛霓教授和叶涛教授分别代表项目的四个课题,就项目在未来气候预估的模式比较、未来全球农作物暴露度和脆弱性预估、全球变化基础设施风险评估的模式以及热点区青藏高原全球变化风险评估等的进展做了学术报告。JGCRI主任Ghassem Asrar教授和研究员Sha Yu博士就目前中心在全球变化评估模型(GCAM)的开发,特别是在中国区的区域模型研制,在未来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水资源利用等方面与中国机构开展的合作进行了介绍。在此过程中,还特别谈到了与中国机构在学生交流培养方面创造的条件。在讨论阶段,项目负责人史培军教授首先就他对当前全球变化风险研究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增暖引起的环境问题、城市化,以及综合风险防范的凝聚力模型等进行了介绍。Ghassem Asrar教授进行了热烈地回应,并相应地谈到了JGCRI在近期参加IPCC评估报告以及UNEP出版的Global Environment Outlook中的工作。双方还就进一步开展合作研究、学生联合培养等问题进一步交换了意见。



教授进行报告


教授进行报告


代表团在JGCRI中心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项目专题分会场合影

  2019年4月3-8日期间,美国地理学者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Geographers, AAG)2019年会在美国华盛顿举办。由我校地理科学学部牵头实施的全球变化重点专项“全球变化人口与经济系统风险形成机制及评估研究”项目赴会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此次学术交流活动主要包括两部分:1)赴马里兰大学-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共建的“联合全球变化研究中心“(Joint Global Change Research Institute,JGCRI)开展学术交流活动。2)在AAG2019年会上举办项目的专题分会场,向地理学同行宣传项目的最新进展。

项目代表团赴法国施特拉斯堡大学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2018年8月26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全球变化人口与经济系统风险形成机制及评估研究”代表团(以下简称“项目代表团”)赴法国施特拉斯堡大学工程、计算与图像科学实验室(Science of Engineering, Computing and Imaging Laboratory, ICube)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8月26日上午,ICube实验室主任李召良教授携研究团队成员热烈地欢迎了代表团一行。受到保密问题的约束,李召良教授未就具体的研究工作进行介绍,但与代表团分享了法国及欧盟在重大项目设置、实验室建设与评估等方面的经验。李召良教授首先简要地介绍了ICube实验室的建设情况,包括在组织上的国家机构与大学的共建形式,年度经费(运行经费和项目经费)的来源(法国教育部、科技中心,欧空局,光学仪器的行业企业等),人员聘用与薪酬制度,实验室评估制度等。在此基础上,双方集中地讨论了国家级研究机构(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方式,中、法之间的共性与差异等问题。



会议现场

  ICube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中国留学生等近10人一起参加了讨论;项目代表团全员参加了此次交流活动。

项目代表团赴德国特里尔市政府及特里尔大学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2018年8月24日-25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全球变化人口与经济系统风险形成机制及评估研究”代表团(以下简称“项目代表团”)赴特里尔市政府及特里尔大学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8月24日下午,特里尔市城市发展与统计局局长魏南德博士、特里尔大学刘慧儒博士与项目负责人史培军教授进行了会谈。双方就北京师范大学与特里尔市共建的中欧区域发展规划与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欧中心”)的工作进行了回顾,并对下一阶段的发展进行了讨论。

  8月25日上午,双方在特里尔大学召开了主题为“气候变化影响与可持续的城市规划”的学术交流。魏南德博士首先向项目代表团致以最热烈的欢迎。他宣布了会议的主要流程,介绍了特里尔城市发展与统计局、特里尔大学以及中欧中心的参会人员。他还简要地介绍了他本人当前在特里尔城市规划与统计局当前在特里尔-卢森堡的城市规划与区域发展方面的工作,列举了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及“中欧中心”建立的初衷和主要的工作目标。

史培军教授向魏南德博士表示了感谢。他从中方的角度回顾了中欧中心的建立与发展的历史,肯定了中欧中心在区域规划与发展方面的选题,认为很好地契合了习总书记所提出的“一带一路”的设想。例如,在交通方面的交流,主要由北方交通大学承担。他们的工作已经为“一带一路”的交通和物流规划给出了重要的建议。“中欧专列”也是由这个规划中提出的,到今年7月已经发送了12000列火车专列。在去年底就已经超过了海上运输的总量。另外一个案例是生态方面。在过去,中国的区域与城市规划中不考虑生态问题,而现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将生态问题纳入了区域与城市规划。中国从德国、从欧洲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理念。这中间的变化与中欧中心的研究工作密不可分。他表示,非常期待魏南德博士稍后关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区域与城市规划的新思考,这对于项目的研究工作将有很大的帮助。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中国政府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与欧洲、中国与德国的合作。借此机会,希望能够将与魏南德博士一起谋划未来10年的工作,将共同的研究事业推向新的阶段。



会议现场

  叶涛教授代表项目代表团介绍了项目的总体框架、主要研究任务,以及项目中期所取得的主要进展。报告后,魏南德博士对中国政府在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及科学研究成果向政策的转化提出了问题,并特别关注中国政府采纳相关科研成果与政策建议的情况(在德国,研究结果与政府决策之前的差距很大,连接性较低;在欧盟层面效果更差。最差的研究成果往往要搁置很久才能转化为政策)。史培军教授对问题进行了回应,介绍了中国政府在全球变化及应对领域的总体布局与经费投入情况,并以“全球变化引发的环境风险形成机制及其适应性范式研究”的成果被中央政府采纳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他建议,中欧中心可以举办一次专门会议,探讨如何在科学家和决策者之间建立专门的沟通机制、如何建立科学成果向决策转化的“高速通道”。

  紧跟上述讨论,中欧中心活动策划人、特里尔应用科学大学退休教授Kluge博士进一步探讨了学术研究在宏观战略、中观战术和微观操作层面为政策和行动提供的支持行动。他提出问题,一般性的综合性大学所进行的学术研究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在德国,大学是学术自由的、不听命于任何人;但是这样,学术与政治(政府决策)就脱节了。另有一些技术性大学,它们的目标是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可以将课程转化为经济利益,但这些学校不参与社会价值的讨论。针对这些问题,是否可以将中欧中心的培训置于中、德两种大学模式的中间,一方面注重整体,但同时也考虑可操作层面的内容,利用学界提供的一些有效的建议和手段,推动经济、社会、生态方面的发展。与此同时,他还提到,学界的研究结果,是依托复杂模型和大数据,经过一定的简化和假设、并经过视觉化处理后得到的结果。将研究结果交给政治家做决策,也需要通过有效的视觉化手段来实现。视觉化处理的作用可能比研究本身的结果还要重要。以后在专业研究之外,是否也可以在视觉化之外开展一些跨学科研究。史培军教授完成赞同Kluge教授的观察。他介绍了中国大学治理的情况,以及中国大学研究人员在自由探索研究和承担国家重大任务方面的情况。他认为,中德两种模式具有各自的优势,但近年来中国大学的活力可能优于德国的大学。希望类似的话题可以在未来中欧中心论坛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在会议的后半段,魏南德教授讲解了他与史培军教授最新讨论的关于开展面向可持续性的资源永续利用方面题为“土地利用与分散整合性资源管理”的研究规划和布局。项目代表团的成员分别为魏南德教授的研究框架提出了建议,并就在中国区开展实质性的项目研究和研究生培养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人员合影

  中欧中心办公室负责人Bettia Wilhelm女士,项目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王爱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玉洁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工程与环境研究所杨建平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王静爱教授、杨赛霓教授、吴吉东副教授、毛睿副教授共同参加了此次交流活动。

项目代表团赴比利时鲁汶大学水利系(KU Leuven-Hydraulics)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2018年8月24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全球变化人口与经济系统风险形成机制及评估研究”代表团(以下简称项目代表团)赴比利时鲁汶大学水利系(KU Leuven-Hydraulics)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鲁汶大学水利系博士后Vincent Wolfs代表Patrick Willems教授欢迎了项目代表团的到访。双方首先进行了问候,并简略地讨论了荷语汶鲁大学与法语汶鲁大学的联系与区别。随后,Vincent Wolfs博士代表Patrick Willems教授课题组做了题为“Water management: new challenges and new opportunities”的学术报告。他系统地介绍了课题组在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降水变化,城市洪水建模,城市洪水风险变化,以及气候变化城市洪水的适应政策(如“智能绿色屋顶”“实时天气预报”)上取得的重要进展。他同时还介绍了研究组在智能实时控制、大数据水文(水力)学模型上取得的最新进展。

  随后,水力系主任Jaak Monbaliu教授介绍了他正在组织的Climate Resilient Coast (CREST)项目。该项目主要从综合多尺度波浪流沉积建模、海岸城市风险应对高级建模(如海浪漫堤及其社会经济风险)以及深入的海岸带过程理解(如对海岸带沙丘系统的功能理解)三个方面开展气候可持续的海岸带研究。Erik A. Toorman教授随后作了题为“Hyper-concentrated sediment-laden flows”报告。


会议现场

  叶涛教授代表项目代表团介绍了项目的总体框架、主要研究任务,以及项目中期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双方讨论了进一步合作的可能。双方一致认为,鲁汶在城市洪灾和海岸带洪水风险管理方面的模型与方法,可以很好地为项目的全球洪水风险评估研究提供很好的技术支撑。此外,鲁汶的模型,特别是基于大数据的预警、预估与智能调控可以为近期北京师范大学正在承担或申请的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方面的专项研究内容高度契合。双方可以共同在中国都市区洪水灾害风险防范的研究中开展进一步的切实合作。


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人员合影

  除上述人员外,水利系的中国留学生,项目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王爱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玉洁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工程与环境研究所杨建平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王静爱教授、杨赛霓教授、吴吉东副教授、毛睿副教授共同参加了此次交流活动。

  项目代表团赴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所(MPI-BGC)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2018年8月22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全球变化人口与经济系统风险形成机制及评估研究”代表团(以下简称项目代表团)赴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所(Max-Planck Institute for Biogeochemistry, MPI-BGC)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MPI-BGC合作主任Markus Reichstein研究员欢迎了项目代表团的到访。他简要介绍了MPI-BGC的基本情况,包括研究所在全球和区域陆地碳循环方面的实验与观测、理论与建模方面的研究布局,研究所与马普基金会的关系,研究所的经费情况等。针对项目的研究主题,他还专门介绍了当前在全球变化的生态系统影响(GPP损失)以及其归因(水分/温度驱动)问题。


会议现场史培军教授与Kleidon研究员在讨论


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人员合影

  史培军教授向Markus Reichstein研究员和表达了亲切的问候,并赠送了项目和机构的介绍材料。叶涛教授代表项目代表团介绍了项目的总体框架、主要研究任务,以及项目中期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在讨论环节,MPI-BGC的研究人员针对项目所开展的风险评估中的不确定性,对脆弱性以及适应性的中观和微观建模,以及热点区域的选取原则提出了问题,双方进行了有益的讨论。在交流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史培军教授还与Axel教授探讨了在青藏高原区开展气候与植被变化观测、热动力学建模合作研究的可选性,并计划在项目牵头机构与MPI-BGC之间建立长期合作研究关系。

  随后,MPI-BGC的热动力学团队(Thermal Dynamics)向项目代表团介绍了的最新的研究进展。团队带头人Axel Kleindon教授首先介绍了团队的研究方向、总体框架以及最近的主要研究题目。他同时也介绍了团队在热带雨林毁林造成的地表热传输方面的影响。团队的Renner博士介绍了他关于彭曼-蒙提斯公式在蒸散量估计中,可能过于敏感、对于晴天的蒸散量高估的发现。团队的Annua Panwar博士介绍了关于近地表温度和2米高度大气温度在一天之内可能存在的差异性,及其间可能包含的蒸散发方面的影响。随后,团队的访问博士生Muye Du介绍了在他对气候变化与中国降水频率和强度变化之类的有关系的研究。双方就研究进展开展了热烈地讨论,并产生了积极的建议和意见。

  项目代表团还在工作人员陪同下参观了MPI-BGC的实验室设备,特别是C14加速器、碳通量观测以及不稳定同位素/大气痕量元素检测方面的实验设备。在此过程中,代表团还与MPI-BGC专门负责碳通量观测塔建设的外业工程师,以及不稳定同位素/大气痕量元素检测的实验员进入了深入的交流。

  除上述人员外,MPI-BGC的博士研究生等8人参加了会议;项目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王爱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玉洁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工程与环境研究所杨建平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王静爱教授、杨赛霓教授、吴吉东副教授、毛睿副教授共同参加了此次交流活动。

  项目代表团赴德国可持续发展高级研究所(IASS)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2018年8月21日上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全球变化人口与经济系统风险形成机制及评估研究” 项目代表团(以下简称项目代表团)赴德国可持续发展高级研究所(Institute for Advanced Sustainability Studies)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正式开启2018年度项目热点地区——欧洲德法比等地区的合作交流与野外考察研究活动。

  研究所合作主任、北师大“111”项目(综合灾害风险防范)首席专家Ortwin Renn教授热烈欢迎了项目代表团的到访。他简要介绍了IASS的起源与发展历史,研究兴趣、研究方向布局、经费来源以及研究所的访问学者政策。史培军教授向Ortwin Renn教授表达了亲切的问候,并简要介绍了项目代表团的主要访问目的。


研讨会议现场


项目代表团合影

  在双方学术交流环节,Pia-Johanna Schweizer博士介绍了IASS近期关于系统性风险“Systemic risks: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to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的研究。她详细阐述了Ortwin Renn教授团队对系统性风险的理解,系统性风险的主要特点,建模的难点,以及解决系统性风险的主要途径。叶涛教授代表项目代表团介绍了项目的总体框架、主要研究任务,以及项目中期所取得的主要进展。随后,IASS的访问学者Bing Xue博士和Man Fang博士还分别就中德能源转型以及中国社会的风险认知问题进行了专题学术报告。双方团队就系统性风险中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建模等问题,风险研究中的多学科与跨学科交叉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

  在简单的工作午餐讨论后,Bing Xue博士和Man Fang博士带领项目代表团参观了IASS的内部环境,并就项目和IASS潜在的合作途径进行了讨论。

  除上述人员外,IASS在学的中国留学生等5人也参加了会议讨论。国家重点专项项目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王爱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玉洁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工程与环境研究所杨建平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王静爱教授、杨赛霓教授、吴吉东副教授、毛睿副教授、硕士生陈彦强共同参加了此次交流活动。

  美国马里兰大学学术交流活动

  2018年1月17-2月14日期间,王静爱教授赴美国马里兰大学,就大学教材The Geography of Contemporary China 编写开展合作交流。


  美国东部系列学术交流活动

  2017年4月10-14日期间,王静爱教授继在美国地理学家协会年会上参加“全球变化风险防范”专题分会场活动后, 并作为由我校牵头组织实施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全球变化人口与经济系统风险形成机制与评估研究”代表团的成员,赴美国东北部地区开展了系列学术交流活动。 在项目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史培军教授带领下,代表团分别到访了波士顿大学菲德里克-帕第长期未来研究中心(The Frederick S. Parde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the Longer-Range Future)、瑞信集团纽约公司风险管控部、 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市气候变化研究专家组(New York City Panel for Climate Change, NPCC)、马里兰大学联合全球变化研究所(Joint Global Change Research Institute,JGCRI)、 马里兰大学地理系以及老道明大学工程管理与系统工程系(Engineering Management & Systems Engineering)。在学术交流活动中,美方机构详细介绍了各自在全球变化风险评估与防范等领域开展的研究工作, 代表团则阐述了项目在未来四年开展的研究工作框架与预期产出,并特别向美方相关机构发出了共同开展美国东北部沿海全球变化影响热点区域案例研究的邀请,得到了对方的积极响应。 美方机构还与代表团共同讨论了当前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问题与可能地解决方案,商讨建立学生、教师、院系以及学校层面的多级合作关系,并确立了下一阶段的优先合作领域。



王静爱教授等人参加美国地理学家协会年会以及美国东部系列学术交流活动(后排左六:王静爱教授)

  美国威斯康辛“高校地理系交流访问”

  2011年11月16日至26日,王静爱教授同地遥学院其他教授、副教授组成的代表团,前往威斯康星Madison分校地理系访问。交流学习期间,代表团成员认真考察学习了Madison分校地理系的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和人地关系等学科建设、科研研究和教学体系情况,分别与各方向教师进行了细致充分的交流,认真观摩了各方向的本科课堂教学,参观了地图图书馆、地图实验室等。访问期间也与Madison分校国际合作中心、东亚研究中心等进行了交流。在交流学习过程中,还两次拜见了地理学著名学者段义孚(Yifu Tuan)教授,听取了他对地理学历史、文化的见解。同时还访问了马里兰大学地理系,就学科的发展开展了会谈,并与我院派出的留学生以及其他中国留学生一起就国内外学习方法、学习氛围以及就业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考察后,王静爱教授撰写了[考察报告](点击可下载文档)



王静爱教授等人参观威斯康星Madison分校地理系地图图书馆(右二:王静爱教授)


王静爱教授等与威斯康星Madison分校地理系教师交流经验


王静爱教授等访问马里兰大学,并与中国留学生合影留念(一排右六:王静爱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