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 |
姓名 |
论文题目 |
类型 |
2016 |
邓小丽 |
青藏高原MOOC图像系统研究 |
b |
薛雅泽 |
国际视角下青藏高原MOOC课程短视频系统研究 |
b |
尼玛* |
基于遥感影像沿线旅游多维表达方法构建——以川藏线旅游为例 |
b |
格桑玉准* |
基于遥感影像构建象雄文化图像解读系统 |
b |
唐安红* |
青藏高原地理MOOC教学动画研制——以昆仑山为例 |
b |
陈永森* |
青藏高原MOOC地理专家系统构建——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分析 |
b |
2015 |
高志华 |
中国中学减灾教育地域差异 |
b |
李松林 |
中国农业旱灾系统地域差异分析——以内蒙兴和县、河北邢台县和湖南鼎城区为例 |
a |
熊忠卫* |
灌溉农业玉米旱灾风险评价——以河北省邢台县为例 |
a |
2014 |
张龄之 |
农业抗旱凝聚力模式下水利设施建设评价——以鼎城区为例 |
a |
林华升 |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情景下未来全球水稻播种面积预估 |
a |
王俏利 |
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研究——以地理免费师范生在职读研为例 |
b |
2013 |
陈桂敏 |
我国中学教师灾害教育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粤、贵、新、内蒙古某些中学为例 |
b |
刘玲玲 |
中学灾害意识和灾害德育区域对比研究——以乌鲁木齐和深圳两所中学为例 |
b |
张梦洁 |
灾害教育中意识、知识、技能的师生差异研究——以贵阳市第九中学为例 |
b |
吴彦燊 |
水田农业旱灾综合风险防范凝聚力模式研究——以湖南鼎城为例 |
a |
于 浩 |
雨养农业旱灾综合风险防范的凝聚力模型研究——以内蒙古兴和县为例 |
a |
2012 |
张安宇 |
基于财产保险数据的台风灾害链脆弱性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
a |
徐 冉 |
基于老年人口脆弱性分析的火灾风险评价——以北太平庄社区为例 |
a |
白舜华 |
城市空气污染人口暴露度制图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
a |
杨文琴 |
地理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研究——基于学生视角 |
b |
陆德容* |
中学生台风灾害链教学动画研制——以2010年“凡比亚”台风为例 |
b |
陆慧玲* |
京津冀地区暴雨洪涝人口脆弱性时空格局分析 |
a |
计晶韵* |
城市社区灾害教育比较研究 |
b |
苗 淼 |
初中学校灾害教育城乡对比研究 |
b |
2011 |
李晓烨 |
基于网络环境的汶川地震教学设计 |
b |
潘烨娴 |
基于路径的台风灾害链案例分析及风险评价——以1011号台风“凡亚比”为例 |
a |
吴世德 |
基于广东省台风保险数据的建筑物财产脆弱性评估——以台风“凡亚比”为例 |
a |
张丽君 |
基于网络检索的中国行政区划体系研究 |
b |
柳培靖 |
高海拔地区自然灾害人口暴露变化研究——以青海德令哈市为例 |
b |
魏璇杨艺 |
干旱区自然灾害人口暴露变化研究——以新疆奇台县为例 |
b |
杨先彤 |
山地丘陵区自然灾害人口暴露度迁移性变化研究——以贵州三都县高潮村定龙组为例 |
b |
2010 |
刘 俊* |
老龄人口灾害意识脆弱性研究——以北京市密云县为例 |
a |
崔淑娟* |
老龄人口社区脆弱性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北太平庄街道为例 |
a |
唐明慧 |
老龄人口家庭脆弱性研究——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 |
a |
沈蓉蓉 |
区域人口承灾体脆弱性调查与分析——以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为例 |
a |
杨 琦 |
人口受教育程度变化对灾情的影响A——以青海省为例 |
a |
温 雅 |
老龄人口身体和心理脆弱性研究——以北京顺义区为例 |
a |
刘诗奇 |
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的时空变化——以京津地区为例 |
a |
陈 芳** |
新疆伊宁市自然灾害的人口脆弱性调查 |
a |
胡 祥 |
乡土地理教学网站设计与实践——以黄石为例 |
b |
左孟春 |
乡土地理教学网站设计与实践——以咸宁地区为例 |
b |
吴瑶瑶** |
基于ETM+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检测——以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为例 |
a |
2009 |
连 芳 |
盐碱化风险评价——以河北黄骅为例 |
a |
杨陈超琦 |
贵州石漠化地区贫困问题研究 |
a |
李 方 |
区域自然灾害链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
a |
唐 斌 |
湖南水稻风险评价 |
a |
郑圆圆 |
盲生地图训练方法研究 |
b |
袁瑞荷 |
中国大陆、香港、美国地理课标比较研究 |
b |
李富华* |
石漠化风险评价——以贵州大方为例 |
a |
赵芳原** |
初中地理新课标地图能力培养研究 |
b |
2008 |
王大伟* |
基于地理过程的地理实验模型设计——以“水土流失与保持”为例 |
b |
边巴次仁 |
藏族传统禁忌习俗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和现实意义分析 |
a |
次仁卓玛 |
西藏自然灾害的研究——人口分布与自然灾害区域的研究 |
a |
祝 航* |
高校校园公共空间减灾地图文化与创新设计——以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与化学楼减灾地图设计为例 |
a |
郭梦媛 |
中国与美国人口密度图编制及其空间分布对比分析 |
a |
高 卉* |
高校卫生间内地图文化建设——以北京师范大学悬挂中国版图为例 |
a |
梁玲玲 |
中国与美国人口移动对比分析——以20世纪90年代为例 |
a |
潘红梅 |
防灾减灾教育中的性别差异研究——以火灾为例 |
a |
魏 海 |
基于多元数据动态拟合的冬小麦生长季旱灾致灾因子评价研究--以河北省邢台县为例 |
a |
2007 |
马 良 |
中学地理教材图像系统有效性分析—以人教版高中选修教材《自然灾害与防治》为例 |
b |
马飞燕 |
高中地理选修模块教材案例分析——以人教版《自然灾害与防治》为例 |
b |
尹卫霞** |
基于灾害系统理论的灾害链研究—中国汶川“5.12”地震和日本本州“3.11”地震灾害链对比 |
a |
牛 妞 |
中学生减灾能力调查分析与地理教材减灾能力训练设计 |
b |
王 越 |
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网站模块研制 |
b |
张玉瑶 |
遥感图像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材为例 |
b |
梁丹丹 |
海南乡土地理与遥感信息学习平台设计与实现 |
b |
黄世仙 |
师范生地图讲述能力训练研究 |
b |
2006 |
孔 锋 |
构建传承地理大师的网络平台——以周廷儒院士网站为例 |
b |
张 洁 |
基于土地利用的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与地图表达——以陕西为例 |
a |
张兴明 |
基于中国省区面积模式的比值分级法自动制图设计 |
a |
周 垠** |
风险地图中分级统计图的自动制图实现 |
a |
赵大山 |
中美地理结构对比 |
a |
潘雅婧 |
论中国人口分界线(胡线) |
a |
2005 |
孙晓倩 |
基于城市道路的雪灾风险评估——以北京为例 |
a |
杨 洁 |
基于网络的学生灾后响应研究——以汶川地震为例 |
a |
周 瑶** |
风险地图中定点符号法的自动制图实现 |
a |
谭 静 |
基于SuperMap Objects组件的点状符号分级自动化实现研究 |
a |
2004 |
白 媛 |
永定河流域水旱灾害承载体适应性研究 |
a |
张娇霞 |
“中国地理”精品课程多媒体素材库的建立与应用 |
b |
徐笑歌 |
基于交通承载体的雪灾脆弱性评价——以湖南郴州市为例 |
a |
秦为夷 |
探讨区域地理学教材地名数据库的建设方法——以《中国地理课程》地名数据库的建立为例 |
b |
摆 麟 |
三峡工程视频、动画课件设计 |
b |
2003 |
王佳时 |
基于辽河流域的化工潜在危险性评价 |
b |
刘 冰 |
北京高等教育发展地图图层与符号设计 |
a |
李 远 |
中国北方沙区道路风沙灾害危险性评价及防治对策 |
a |
杨旭光 |
唐山大地震灾后居民住房重建调查与分析 |
a |
沈智琪 |
长江流域虚拟野外实习设计与实现 |
b |
陈 思 |
区域多源信息—多教学环节—师生双向反馈能力体系构建——基于学生视角 |
a |
2002 |
王若佳 |
城市承灾体灾后重建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唐山大地震为例 |
b |
刘文彬 |
基于网络的虚拟野外实习设计与实现——以长江流域为例 |
a |
张闻晓 |
基于人口的高等教育发展地图的编制与分析 |
a |
陈 静 |
校园环境安全管理调查与分析——以北师大为例 |
a |
金文浩 |
松花江流域吉黑两省化工污染潜在危险性评价 |
a |
颜莉娟 |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评价与生态补偿初步研究 |
a |
2001 |
王兴华 |
中学生减灾能力调查研究 |
a |
张文柳 |
环渤海地区水旱灾脆弱性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
a |
2000 |
方雅琴 |
湖北省水旱灾害的损失与变化的研究 |
a |
王 钰 |
中国都市群的水灾、地震灾害危险性研究 |
a |
刘 婧 |
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研究——基于TM影像以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为例 |
a |
张 菲 |
贫困及贫困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以内蒙古农牧交错带贫困县为例 |
a |
李 薇 |
关于旱灾灾情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讨论 |
a |
程红芳 |
沙区居民地的分布特点及变化分析——以科尔沁沙地为例 |
a |
1999 |
吕红峰 |
中国雪灾灾害系统和救灾模式初探 |
a |
张廷龙 |
近50年中国霜冻灾害的时空分布格局 |
a |
靳晓燕 |
土地利用变化的人口驱动力初择 |
a |
1998 |
毛 睿 |
政区边界土地利用差异形成的驱动力分析 |
a |
李俊波 |
区域地理过程的课堂可视化研究----以洞庭湖地区洪水过程和黄河三角洲演变为例 |
a |
侯进锋 |
北京小样带人流、车流梯度变化及成因分析 |
a |
胡辰璞 |
天然林岛状地及其在生态学中的意义----以中国大兴安岭南部天然林岛状地为例 |
a |
徐 伟 |
高校校园土地利用与校园环境可持续思考----以北京师范大学校园为例 |
a |
1997 |
王亚辉 |
有关乡土地理教学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
b |
孙 恒 |
中国旱灾时空动态研究 |
a |
武双情 |
2000年中国沙尘暴分布时空变化特点 |
a |
黄 荣 |
2000年北京市大气污染的区域季节转移 |
a |
雷军周 |
基于WEB的乡土地理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a |
1996 |
于园园 |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研究 |
a |
邓 砚 |
中国地震灾害区域规律研究 |
a |
黄晓霞 |
中国水灾(1949-1998)县域分布图谱分析 |
a |
1995 |
于永涛 |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北纬40度以南)城市建成区与人口动态变化初步研究 |
a |
刘培芳 |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及其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研究 |
a |
孙纪瑞 |
中国地理课程管理系统制作 |
b |
苏 辉 |
祁连山与大兴安岭水源地研究 |
a |
1994 |
江子瀛 |
中国地理景观影像库设计与制作 |
b |
赵圆圆 |
吉林省县域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关系的地域差异分析 |
a |
徐 霞 |
湖南省土地利用结构与城市化的地域差异分析 |
a |
韩锦秀 |
《中国地理》(上篇)电子图集设计及编制 |
b |
1993 |
王志成 |
黄河断流及其成因、对策探讨 |
a |
龚娅杰 |
中国各省区“九五”区域发展战略差异及其产生差异的原因 |
a |
韩 英 |
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对比研究——以四川和山东为例 |
a |
赖彦斌 |
中国省区区域发展战略及地域差异分析——资源、区位、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地区比较研究 |
a |
1992 |
白 荧 |
中国贫困县区位特征及分类 |
a |
张惠玲 |
中国人口分界线的形成与变化趋势 |
a |
苏 筠 |
论中国人口分界线的地理意义 |
a |
费川云 |
中国贫困县区位类型与特征 |
a |
1991 |
伍育鹏 |
中国自然灾害案例数据库的建立及应用 |
a |
孙立群 |
对地理科学的认识及发展设想 |
a |
张玉红 |
中国自然灾害损失分析 |
a |
秦 红 |
黄土高原地区主要自然灾害综述——暴雨、洪水与水土流失 |
a |
1990 |
王 晶 |
中国沿海地带自然灾害(1949-1990)时空分异 |
a |
全廷静 |
淮河流域自然灾害结构特征及时空变化规律 |
a |
杨 珂 |
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带土地退化综合评判 |
a |
1989 |
郝 冰 |
利用投影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中国自然地理区域分异为例 |
b |
1988 |
田 青 |
《中国岩石圈灾害地图》编制 |
a |
俸丽琴 |
《中国大气圈水圈灾害地图》编制 |
a |
高培英 |
《中国环境灾害图》编制 |
a |
戴 红 |
“中国生物圈灾害图”的编制 |
a |
1987 |
张 引 |
内蒙古耕地现实生产力及其波动分区 |
a |
康 靖 |
中国环境灾害的地图分析 |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