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评语
好学深思之张多徽
张多徽是安徽淮南人,本科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是2019年考入青海师范大学攻读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学术型硕士。他入学的导师因为工作原因调离,恰好我作为北师大支援青海师大的客座教授,开始在青海师大的地理教育方向招生,他就找到我并转到我的名下继续攻读。在与学院及他原导师的协商后,我接收他成为我的正式学生,他的原导师作为副导师来培养他。他是我招收的第一个学术型教育硕士,从研二开始跟我整整两年时间。
张多徽和其他的研究生很不一样,我接收他的时候他就已经发表了一篇文章,并在写第二篇文章。据我所知他研一是在北师大进行联合培养并学习了所有的学位课程,北师大的学术气氛给他带来特别深刻的影响,因此,他和同学们积极思考,写文章并先后发表。他在发表论文时也跟我讨论过,因为是在前导师的指导下和研一时完成的事情,所以他要求挂我的名字时我没有同意,但给他提出了一些论文的修改意见,在这个过程中,他给我留下的最初印象就是一个从朝气蓬勃、勇于探索和勤于思考的学生,而且这种初步的印象一直跟随到现在。到毕业的时候他又完成了两篇文章,他文思泉涌的这种状态在教育硕士当中确实是很少见的。
张多徽让我感受最深的事情就是在我主持撰写的《灾害教育学》专著教材过程当中,对我形成了有力支持。当时考虑他是因为他勤奋,又爱思考,特别是他有教育学的学科背景,所以我就委任他作为教材秘书。秘书工作一方面要协助我进行教材相关素材的收集,讨论相关内容,学科相互交叉和相互学习,这个过程推进了彼此的认识。因为我是地理学方向,而他本科是教育学专业,所以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和差距的。他的任务另一方面就是协调老师们,也就是书稿作者之间的工作,包括安排会议,信息转接和归档等一系列工作。这项工作是充满艰难的,在协助老师以及与老师直接讨论的过程当中,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积淀,又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所以学术上的要求对他来说也是在不断地跟进,另外就是在写作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的创新,学术创新的过程对他来说也形成了进阶式的挑战。所以说这本书的创作他能自始至终跟随下来也是特别不容易。事实上这本书对我来讲也是职业生涯中学科交叉最强、提升空间最大的一本书,是在新领域内的一次挑战,形成新体系的一次尝试。在老师前行的道路上,多徽的帮助、支持和贡献使我感觉到有一种力量,让我觉得这个学生很不一般,他推动着我,也推动着这个学科的发展。
由于我之前没有指导过学术型教育硕士,所以带他对我来讲也是一个新的尝试,为了能够带好他,我很关注地理教育的老师他们是怎么带学术型硕士的,对我来讲也是面临着新的事物。针对他的学科性质和前面所说的教材编写情况,最后他的学位论文以《基于多模式的高中灾害教育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为题,主要针对高中减灾教育多模式课程设计和实践来展开,他在论文的撰写当中我认为最大的亮点就是研制出一套灾害课程设计模式,比如情境模式、过程模式、学生为中心模式和问题为中心等模式,这些模式是对教材编写课程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此外,他提出了一整套针对高中选修课《自然灾害与防治》的教学教案、学案及课程评价等多模式下的课程教学设计和实践方案。作为一个硕士生,能够完整地把选修课提出这样一整套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系是很少见的,至少在我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当中,他的理论建树是最好的,这也让我从中看到他的才华和个人进一步提升的希望。
多徽憨厚的外表下有一个好脾气,有一颗执着干事的心,在平时的相处过程中,他既有南方学生的灵活和小滑头,也有北方学生的踏实和小笨拙。他要想干好一件事,绝不会畏惧,会不惜精神和力量一直往前冲,逐渐逼近于把一件事干好,而且在整个过程中我觉得他是一个虚心接受意见,能做出快速反应的一个学生,这一点可能是他学术增长发展的一个比较好的优势,正因为如此,批评他的时候我会用很多“狠词”,但事后他总会让人眼前一亮,让人很高兴。他的教育实习是在安徽老家进行的,同时在实习的过程中找到了上海闵行区七宝实验中学的工作,目前已在单位工作了一段时间。我想他能找到这样一份好的工作,是他自己刻苦努力、不畏艰难拼搏而来的结果,也是他被同行认可的结果。我相信他未来的发展是不可估量的,因为他既有研究型教师的素质,又有热爱教学的一颗事业心,所以未来他肯定是一个优秀的研究型教师。在这里我衷心地希望他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继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祝愿他一切顺心如意!
2022.12
|